院史漫步 | 中国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刘伯里
刘伯里 1931-2018
刘伯里,江苏常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专家。历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化学系副主任(1983年),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93年),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博导,教育部放射性药物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985非动力核技术创新平台学术委员会主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致力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从事放射性药物的研究,是我国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79年)、国家教委甲类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999年)、国防科工委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9项奖励,为我国的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方向几度转,不惑之年白头翁
1953年,刘伯里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来到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工作,师从胡志彬教授并开展了物理化学方面的科学研究。1958年是刘伯里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当时,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要选调一批人才转向原子能科学研究,刘伯里被选送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师从留美归来的冯锡璋教授学习放射化学。冯锡璋把他引入了原子能领域,还使他认识到“科研工作一定要走在生产需要的前面”。经过细致深入的调研,刘伯里根据中国核燃料后处理工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裂变废液的处理和裂变核素的分离回收作为他的研究方向。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对主要铀裂变产物进行了交换吸附的研究,成果显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发展,刘伯里认识到放射性药物领域是放射性核素应用方面极为活跃的一个分支,又能直接为人民健康服务,造福人类,因此又转向了放射性药物的研究方向,为我国的放射性药物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不辞辛劳做研究
因为研究承受了过量辐射,他不到40岁时,头发就已经脱落和变白,看上去宛如个老人。虽然这条路道阻且长,但他总是想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要对祖国和人民有益,能够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不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和宰割,其他都不算什么。
放射药物勤钻研,裂变废水清道夫
●放射性药物研究
科研著作
刘伯里在放射性药物领域,研究了15种核素的放射性药物,尤其在锝化学以及锝药物的理论设计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研制出多种有望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放射性药物。迄今为止,刘伯里和他的合作者著有《锝药物化学及其应用》,在国内外主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
●裂变产物分离和裂变废液处理
1965年,根据三线建设需要,国家要求核工厂排放的放射性废液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刘伯里和同事们承担了裂变废液处理的任务。钻研五载,历经数百实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采用混凝沉降和离子交换两段流程处理大量低放裂变废水,达到国家安全排放指标,该项技术也在三线核工业建设的有关工程设计中被采用。在之后的数年间,他还参加了多项放射性裂变产物污染研究,为裂变废液处理做出了卓越贡献。
专注认真搞科研
滋兰九畹善施教,树蕙百亩根中华
刘伯里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承担研究项目的同时,积极从事人才的培养。1960~1964年培养放射化学研究生4名,1978年以来培养硕士生45名、博士生32名、博士后1名。目前,他的学生大多在工作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有些已经成为了某些大学里放射性药物领域的学术负责人。刘伯里鼓励自己的学生学成回国服务,他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出去可以开阔眼界,学到知识和技能,但是不能忘记我们最终的根是在中国。”
在学术交流中发言
他还重视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知识的掌握,贵在熟练,只有反复熟练地理解和掌握了,才有可能谈得上发展和创新,所谓“熟能生巧”,这个“巧”字,就是科学发明创新的契机。
指导学生做研究
交流合作促发展,开拓创新利民生
为了发展中国的放射化学与放射性药物化学事业并扩大影响,刘伯里积极从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七次被邀赴美国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三次应邀赴日本讲学,以中国代表身份两次参加亚太地区核合作计划中有关放射性药物的国际会议,在许多国际会议担任委员、主席等。2011年在第19届国际放射性药物科学会议的开幕式上,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的韦尔奇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把刘伯里作为放射性药物领域最有世界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进行介绍,认为他推动了国际放射性药物科学的发展,很多杰出的放射性药物工作者都出自他的团队。
参加学术会议
作为中国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刘伯里认为,不仅要争取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更要力争成为一个懂得研究成果开发和转化的精明的企业家。他和他的合作者不停地在放射性药物领域积极探索,争取早日将放射性药物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为民求索,甘献强国伟业。88岁的刘伯里教授在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我们的‘老头儿’走了” ,但他的学生正在继续他未尽之业。杏坛流芳,师德永传!